首页

美脚足交论坛

时间:2025-05-23 10:20:15 作者:鲁迅跨时空“对话”狄更斯 后人共促中英文化交流 浏览量:30267

  中新社大同10月12日电 题:山西大同“智慧黄花”使会种地变“慧”种地

  中新社记者 李庭耀

  “我们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智能感知的‘四情’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智慧黄花基地,该村村委会主任张威告诉记者,当地黄花产业正在进行智慧转型。

唐家堡村智慧黄花基地。(资料图)张威 摄

  大同市云州区是“中国黄花之乡”,有600多年的黄花种植史。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火山岩土壤肥沃疏松,为黄花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如今的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是当地主导产业之一。

  多年来,大同市云州区通过推广蓄水保墒、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同时引入无人机、旋耕机、除草机等现代农业机械,使黄花产业的标准化、智慧化、科技化程度得以提升。2020年,该区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大同市云州区探索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唐家堡村便是这一探索的缩影。

  张威介绍,上述系统通过无线感知技术,实现对土壤墒情、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长期数字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

  “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够根据黄花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大田环境气象感知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环境气象信息,指导适时适量灌溉。”张威告诉记者。

  在黄花病虫害防治方面,唐家堡村采用黄花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控手段,在黄花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安装物联网杀虫灯、布设黄蓝板,诱杀害虫,同时能够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与概率,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黄花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黄花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提升。”张威介绍,该村黄花产量逐年提升、村民收入也逐年提升,去年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人民币,预计今年可达2万元人民币。

  如今,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大同市云州区黄花产业已经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化高质量发展。当地黄花产品不仅在中国畅销,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张威说,唐家堡村将继续以科技推动黄花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这里将涌现出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完)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方就乌克兰危机开展第三轮穿梭外交

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刻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赣剧名家高校课堂“耍花枪”走红网络

玉林,古称鬱林。自古以来,十字街是玉林老城区中心位置、玉林市井文化的发源地。极具浓郁岭南风情的骑楼是十字街建筑的主要特色,这里曾诞生许多老铺号,承载着玉林商业文化的历史。2021年,十字街进行升级改造,成为“烟火与文艺”并行的多元体验空间。

莫给“隐私运单”留死角

刘先慧称,刘家家规很严,“家里的小孩做错事,都会被父母罚抄写曾祖父遗言。我小时候,也被父亲罚抄了很多次。我们家的孩子,对曾祖父遗言都熟记于心。”

江西鄱阳湖水位在枯水线徘徊 “千年石岛”落星墩再露全貌

近年来,热角村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苗圃产业发展经营模式,通过党支部管引领、合作社主销售、农户管生产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班公柳苗圃基地,既保护了环境,也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不离土、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可谓是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子。

出于国防考虑 芬兰计划开设更多射击场

杭州2月23日电 (曹丹)“新的一年,我们将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联手打造一个公共学习书屋,通过捐赠的学习用书和1台一体课堂机实现贵州浙江两地学生共读一本书、共上一堂课。”春节假期过后,农工党中央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杭州钱塘区青年之家政协委员会客厅领衔委员俞婷薇立马投入到“方塘共兴”之“公共学习书屋”项目的工作中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